高三激励古语_激励高三学生的古诗
高考在古代被称为科举。科举制度在隋朝被建立,唐朝完善,历经中国许多朝代,不断的演变,不断的发展,最终科技制度被废除。新中国成立后,恢复、改革高考制度,一直延续至今。
高考在中国古代的演变历史是什么?一、隋朝
科举制实行于隋朝隋文帝时期开始实行的,隋文帝杨坚,治国有方、爱民如子、励精图治,为了更好的提拔人才,隋文帝开创了科举制,但是当时的科举制选拔的人数并不多,举行了四到五次,才选出12人,这十二人中,有后来初唐朝名相房玄龄。二、唐朝
科举制在唐朝得到了广泛的使用,唐朝科举制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字等科不被重视,秀才一科在唐朝初期是很严格的,但是后来被废除了,唐代考试科目分常科和制科,每年分期举行的叫常科,由皇帝临时下诏举行的考试称制科。常科有:秀才科,明经科,进士科,俊士科,明法科,明字科,明算科,一史科,三史科,道举科,童子科等50多种。秀才一科,在唐初的要求极高,很少有人能通过,后来渐渐废掉了。三、宋朝
宋朝是科举制的承上启下的时代,也是科举制比较成熟的时候,宋朝以后,一直到清朝科举制被废除,基本上是没有过改变的,赵匡义在自己东伐西讨的时候也没有放弃科举制,再建国的第一年,就举办了科举制,选取了19人。其中“制科”是由皇帝自己主持的,也就是我们看电视里的殿前考试。四、明朝
科举制在明朝得到了最大的辉煌,也是在明朝最为昌盛,明太祖朱元璋是农民起义,深切的知道人才的重要性,1367年朱元璋发布了设文武两科的命令,也就是文状元和武状元,令各行省连续三年举行乡试,所有举人都免予会试,前往京城等待封官。五、清朝
1905年5月2日,晚清重臣张之洞、袁世凯、端方等六人会衔上奏,废除科举制,改办现在学校,面对着这些重臣,清朝同意废除科举制,并颁发诏令通告天下,自1906年起,废除科举制,停止所有乡会试,至此科举制结束。
科举,在古代称作科举。 高考并非中国公民获得文凭学历的惟一途径,还有成人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电大和远程学历教育等途径,所取得学历都是国家认可的学历。
上海、浙江二省市2014年开始第一批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北京、天津、山东、海南四省市2017年开始第二批高考综合改革试点。
高考经常被誉为鲤鱼跃龙门。又有统考、全国统一考试等代名词。又被称为普通高等学校统一招生考试。普通高等学校根据考生成绩,按照招生章程计划和扩招,德智体美劳全面衡量,择优录取。
高考: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简称“高考”,是合格的高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历的考生参加的全国统一选拔性考试。普通高中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是为普通高中学校招生设置的全国性统一考试,一般是每年6月7日-8日考试。参加考试的对象一般是全日制普通高中毕业生和具有同等学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招生分理工农医(含体育)、文史(含外语和艺术)两大类。
高考雅称,统考,命运考。大学联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