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宋八大家之三苏的故事_唐宋八大家里三苏是什么关系
“唐宋八大家”,是八位散文大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北宋的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以及曾巩八人。明初朱右编选韩、柳等人之文为《八先生文集》,是八家之名的开始;明中叶唐顺之所纂《文编》中,唐宋文也仅取此八人;到明末茅坤,更是直接选辑了《唐宋八大家文钞》164卷,“唐宋八大家”之名流传开来,盛行至今。
“唐宋八大家”,以韩愈、柳宗元倡导“古文运动”启始,到北宋时发扬光大,涌现出一批优秀的散文,如韩愈的《师说》、《马说》,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永州八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伤仲永》,就连曾巩,或许对其人不熟,但也知道《墨池记》。
“三苏”同样如此,因为在散文上的巨大成就而入选,最知名的是苏轼,有《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苏洵就是《三字经》里的那个苏老泉,二十七岁才开始发奋读书,《六国论》名噪一时,还有苏辙,经常出现在苏轼的词中,可能知名度不如哥哥,但《上枢密韩太尉书》、《黄州快哉亭记》等名篇,入选当之无愧。
仅代表个人观点,或许篇目列举有不当之处,见谅。
首先需要知道何为《唐宋八大家》,然后再做分析。
《唐宋八大家》,是唐代、宋代八个著名的散文家的合称。即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则是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主要是因为明代散文家茅坤
选辑了他们的作品为《唐宋八大家文钞》而得名。其中所选人、文,其创作思想,主张实用,反对骈体,对后世散文的发展影响很大。
△韩愈,柳宗元,并称"韩柳“,同为唐代散文家。力主变骈文为散文的文体改革,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和代表作家,对后代散文的发展影响极大。
韩愈的散文,各体兼长,说理、叙事、言情之作,均写得生气流动,雄奇奔放。所作论说文以简洁透辟,严谨见长。记叙文以写人记事,注重于形象的描绘。抒情散文则能够与叙事融合,情真意彻。
柳宗元,在文学上以散文成就最大。所作的论说文,多阐述唯物主义的哲学思想和批判封建专制制度的政治黑暗,结构严谨,笔锋犀利。其《永州八记》曾被视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典范之作,历千年传诵而不息。
《三苏》,指北宋文学家苏洵与其子苏轼、苏辙。
苏洵首以文章谒欧阳修,受到赏识,由此名声大震。传闻时人争传,竞效其文,有“苏文熟,吃羊肉;苏文生,吃菜羹“之说。
苏轼,即苏东坡。其文如波澜迭出,变化无穷,论理透辟,叙事准确,写景生动,。
苏辙,其政治态度及诗文风格均受其兄苏轼的影响,认为文章是气(即作者的修养、气质、精神力量)的自然显现。
欧阳修、王安石、曾巩的文学主张不在此提问,故略去。
明代的文人之所以推出《唐宋八大家》,自然有其道理及用意。
明代弘治,嘉靖时期,曾经一度兴起诗文拟古运动,(即“前七子",)至隆庆年间,又有号称“后七子"继之而起,把诗文复古运动推向了一个新高潮,持续有百年之久。
而以王慎中、唐顺之、茅坤等为代表的"唐宋派",则对前后七子的拟古主义表示不满,主张学习唐宋文章法度,所作应"皆自胸中出",以见“本色"。
所以,才会出现有《唐宋八大家》,并有《唐宋八大家文钞》,选录唐宋八大家的作品,共一百六十四卷。其选录的目的,意在宣扬唐宋派的文学观点,尤推崇韩愈。至于将“三苏"列为其中,则是以苏轼为主要推崇为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