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生取义的事实论据5个_舍生取义的事实论据不少于200字
1、谭嗣同
他在能够出走的情况下没有出走,而是选择了舍身取义,准备用他的鲜血来唤醒沉睡的国人。真正是做到了“我以我血荐轩辕”!
有人说他愚昧,而事实上,谭嗣同的死,对后世的影响及其长久深远,绝对如他自己所说,是死得其所!这也是大义,不是一般人的大义,也更值得人们尊重和景仰!
2、康有为
清末,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逃往日本。谭嗣同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他坚信"不有行者,无以图将来;不有死者,无以酬圣主",泰然赴死,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名句。
3、林觉民
黄花冈起义时,大批革命志士抛头颅、洒热血。林觉民率敢死队冲进两广总督衙门,与清兵浴血奋战,中弹被俘,从容就义。喻培伦胸前挂满一筐炸弹,冲锋在前,弹尽力竭,后被俘,英勇牺牲。
舍生取义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品质,它代表着为正义和真理而舍弃生命的决心。在历史上,有许多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都体现了这一精神。
事实论据:
1. 《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中的描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2. 伍子胥过昭关的故事:楚国太子的老师伍奢遭费无忌陷害后,其子伍子胥为躲过追杀逃出边境昭关。在江心,一位渔丈人得知子胥遭遇后,渡其过河。为消除子胥的疑虑,这位深明大义的老人选择在江心自沉而亡。
3. 谭嗣同在戊戌变法失败后,选择了舍身取义,用自己的鲜血来唤醒沉睡的国人。他的死,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4. 狼牙山五壮士:在抗日战争时期,五位勇士为了保护群众和连队安全,奋勇杀敌,最终弹尽粮绝,但他们成功确保了群众与连队的安全撤退。
5. 荀巨伯探友:当胡贼攻郡时,荀巨伯选择留下陪伴生病的朋友,而不是逃离。他说:“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最终,贼兵被荀巨伯的道义所感动,选择退军。
道理论据:
舍生取义代表了一种对于正义、真理和道义的坚定信仰和追求。在任何情况下,即使面临生死抉择,人们都应该坚守自己的信仰和原则,不为权力、财富或其他诱惑所动摇。这种精神不仅仅是对个人的挑战,更是对整个社会和文明的考验。
在历史的长河中,无数的英雄和先烈为了国家、民族和理想选择了舍生取义,他们的事迹成为一代代人的楷模,激励着后人为国家和民族的繁荣而努力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