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强调工具价值_亚里士多德《工具论》
工具说的源头,可能要追溯到亚里士多德的《工具论》。亚里士多德生活在公元前4世纪,他在学术上有诸多贡献,阐述逻辑学的《工具论》被认为是一部伟大的学术著作,被翻译为多国文字,影响非常广泛。它是逻辑思维变为有形的三段论,对科学发展起过重大作用。
亚里士多德生活的年代,世界上还没出现造纸术,西方人也不会使用竹简,羊皮纸昂贵、有限,也容易腐烂。他的《工具论》是在500年后由注释者安德罗尼柯编辑成书,而且在欧洲黑暗的中世纪里再度失传;阿拉伯百年翻译运动中产生了阿拉伯文译本,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人是根据阿拉伯文译本再翻译回去的。这样几经折腾,《工具论》的可靠性当然会受到质疑的。
通常而论,一个现代实体工具,应该有它的存在形式,有制造原理及操作方法、用途等说明,甚至还有图示;而《工具论》所说的工具,就是一本书,没有实物对证。所以,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相互辩论,就看谁能说服谁。哲学家黑格尔甚至认为《工具论》不过是一种诡辩术,这倒也有些过分。
演绎方法
亚里士多德被称为“逻辑学之父”,他的逻辑学原理一直影响到今天日常推理。《工具论》主要分为《范畴篇》《解释篇》《前分析篇》《后分析篇》《论题篇》《辩谬篇》六部分。
亚里士多德在《分析篇》中提到演绎推理的基本办法,即经典的三段论——“大前提,小前提和结论”。亚里士多德认为由此可通过单一命题推导出更多命题,是一种通往必然性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