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关于读书的名言_王阳明关于读书经典语录
读书要读王阳明,意思是建议人们阅读王阳明的书籍。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和军事家,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阅读王阳明的书籍可以帮助人们了解他的思想体系和哲学观点,从而更好地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和思想。此外,阅读王阳明的书籍还可以提高人们的思维能力和文化素养,有助于个人成长和事业发展。
王阳明认为,人人都有良知,不过世事多艰,我们在生存过程中太多次违背良知,导致了我们的良知被遮蔽,不能发挥它的正能量。而王阳明心学正是让我们可以恢复正能量的心灵科学。
关于如何读书,阳明先生的一位友人,曾经问了这样一个问题:“读书不记得如何?”阳明先生做出了如下回答:
一友问:“读书不记得如何?”
先生曰:“只要晓得,如何要记得?要晓得已是落第二义了,只要明得自家本体。若徒要记得,便不晓得;若徒要晓得,便明不得自家的本体。”
对于友人的疑问,阳明先生没有就事论事,而是从根源处讲明了读书的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记诵——“记得”;第二重境界是理解——“晓得”;第三重境界是明心——“体证”。
阳明先生说,读书不需要死记硬背,只要理解文中义就好。其实,就连理解都已经是次要的,比理解更重要的是“明得自家本体”,即通过读书,反观自心,明心净心,让心归正。
如果一心只想背诵圣贤文字,便反而读不懂圣贤文字;如果一心只想读懂圣贤文字,便反而不会在心上用功了。
心上用功就是阳明先生所说“明得自家本体”,指的是,观照自己的起心动念与圣贤之心有哪些差别,忏悔一切与圣贤不相映的起心动念,去除自己心中的不明和私欲,从而让自己的黑窣窣的心明亮起来。
1508年,阳明先生到达龙场,实现了著名的“龙场悟道”——“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原来,天理不在外面,就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心即理!心中的良知也是世间的天理,良知即天理,天理即良知。
因而,阳明先生为友人指明了读书的第一要义——是就达致良知,开启心中的无尽宝藏。人生的重大秘密是心中拥有无尽宝藏,读圣贤书,就是以自己的心来印照圣贤之心,从而开发心中宝藏。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其实这句话里的“读书”,指的是读圣贤书、学圣贤学。在上古时代,“教者惟以此为教,学者惟以此为学”(阳明先生“拔本塞源论”),人人都学习圣贤思想,因而人人都自致其良知、各安本分、各勤其业、相生相养,从而实现天下太平、人人和谐的大同社会景象。
如此,我们更加明白了阳明先生的教诲,读书就是要与圣贤心相映,建设自己的心灵品质。有了更高层面的心灵品质,真正提升了智慧与能量,才能灵活地运用方法与心法!
生命的质量本可以更加提升,人生价值本可以更加放大,智慧和能量可以不断提升,只是被不同程度的不明和贪欲所遮蔽和障碍了。建设心灵品质,就是去除心中的不明和贪欲,以更高层面之心为心,提升心的层面,从而达至更高层面的成功。
如何在读书中建设心灵品质呢?洞察人心的阳明先生在《黄修易录》中还有如下教诲:
“如读书时,良知知得强记之心不是,即克去之;有欲速之心不是,即克去之;有夸多斗靡之心不是,即克去之:如此,亦只是终日与圣贤印对,是个纯乎天理之心。任他读书,亦只是调摄此心而已,何累之有?”
读圣贤书时,以圣贤之心观照自己,若有“强记之心”“欲速之心”“斗靡之心”(好斗、好胜之心),就要克去。读书终日只是与圣贤之心相印,跟圣贤心心相印的时候,就是靠近纯天理之心,因为圣贤之心是天理之心。
如此,不管如何读书,都是调摄自己的心,从而建设更高层面的心灵品质,开发心中宝藏——仁爱、智慧、胸怀、能量,如此怎么会觉得累和焦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