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的认识你自己的理解
苏格拉底借用德菲尔神庙中的一句话“认识你自己”,扭转了希腊哲学的方向,把希腊哲学从天空拉回人间。他看到以前的自然哲学家在说明世界本原之前,没有首先审观自己的心灵,他认为人的心灵内部已经包含着一些与世界本原相符合的原则,主张首先在心灵中找到这些原则,然后再依照这些原则去规定外部世界。可以说,“认识你自己”的原则不仅拓展了哲学研究领城,而且改变了哲学研究的途径。
苏格拉底的这套主张,看到了人类的一个根本特点:人是有思想的动物,他的任何研究活动都有很强的目的性,并能给自然以巨大影响,这是哲学研究的新突破。但是,他进一步推论到,整个世界都是人类思想的产物,按照思想的要求被改造、被设计,却颠倒了物质和思维的关系,走向了唯心主义。
《美德即知识》是苏格拉底教育思想的经典,选自柏拉图的《美诺篇》。这个命题的实质其实不是美德是不是知识,而是“美德需要教育”。在苏格拉底与美诺讨论美德是不是需要教育的问题上,呈现了精美的西方形式逻辑推理。
而当我仔细领悟了其中的逻辑过程后,我感到自己对形式逻辑的认识,仅仅停留在三段论片断的水平上而已。而之所以“形式教育论”在西方如此盛行,因为有古希腊“智者教育”的渊源,就不难理解了。
苏格拉底首先给定了一个哲学前提:要讨论一个事物的性质,必须先明确它的“本性”。而美德的“本性”是什么呢?苏氏提出了两个假设:“美德是知识”,“美德是善”。但知识与善是什么关系呢?苏格拉底认为有两种可能:一种是“知识包括了一切的善”,那么美德就是知识,那它肯定是需要教育的;另一种是善独立于知识之外。
于是苏格拉底着重论述善是否需要教育,他先界定善的特征是“有益”,但有益的事物,同时也会是有害的,在列举了许多有益的事物同时也可能有害之后,得出:决定“益”与“害”的是智慧。也就是说,善不是自然就善的,那么什么产生了善?只能是教育。所以到最后,苏格拉底总结说:如果善不是由于本性就是善的,岂不是由于教育而成为善的吗?
苏格拉底从美德是善开始,经过善不是天生的,善是需要教育的,最后达到“美德需要教育”的命题。
当然,逻辑仅仅能构造理论的形式,因为逻辑只是形式,形式中的实质内涵有赖于认识的发展。比如在划分“善”的来源时,苏氏采用“天生”与“教育”的两分法,显然是一种认识的局限,所以后来科尔伯格就面临了惯偷“知而行窃”的诘问。因此,理论必须经过实践的不断检验。
对于我来说,解读《美德即知识》原译文是一种比较艰苦的建构,而在这个建构中,我感到意义建构存在两个过程:一个是意义要素的输入与表征,另一个是意义要素的格局排布。谁为前提,谁为主干,会有一种关系选择,这个选择很可能是遵循一种大脑既有的逻辑形式展开的,是一种类似化学溶液在小树枝上不断析出固着的过程。而忽视这种关系选择,理解就发生困难。接着的问题是:儿童建构的过程是完全同型于此呢,还是另有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