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诚信的故事300字古代_关于诚信的小故事100字古代
【一诺千金】秦末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说话算数,信誉非常高,许多人都同他建立起了浓厚的友情。当时甚至流传着这样的谚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立木为信】春秋战国时,秦国的商鞅为了树立威信,推进改革,下令在都城南门外立一根三丈长的木头,并当众许下诺言:谁能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赏金十两。围观的人不相信如此轻而易举的事能得到如此高的赏赐,结果没人肯出手一试。于是,商鞅将赏金提高到50金。重赏之下必有勇夫,终于有人站起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即赏了他五十金。商鞅这一举动,在百姓心中树立起了威信。
【曾子杀彘】有一次,曾参的妻子要到集市上办事,年幼的儿子吵着要去。曾参的妻子不愿带儿子去,便对他说回来就杀猪给他吃。儿子听了,非常高兴,不再吵着要去集市了。这话本是哄儿子说着玩的,过后,曾参的妻子便忘了。不料,曾参却真的把家里的一头猪杀了。
【尾生抱柱】相传尾生与女子约定在桥梁相会,久候女子不到,水涨,乃抱桥柱而死。
【君子之约/童叟无欺】孔子东游的时候与一个叫项橐的小儿比试,各出一题,互为应对,胜者为师。孔子输后,果真拜项橐为师。这就是君子之约和童叟无欺的典故。
1 是《管仲治邺》。
2 这个故事讲述了管仲在邺城任官时,他发现官府的粮食被人偷盗,但是他没有急着去追究罪犯,而是先修复了城墙,加强了防御。
当时的人们不理解他的做法,认为他应该先处理盗粮的问题。
但是管仲坚持自己的原则,他认为修复城墙是为了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是更重要的事情。
最终,他的决策得到了验证,因为修复城墙后,盗粮的问题自然而然地解决了。
3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诚信是一种重要的品质,它不仅体现在个人的行为上,也体现在为人民谋福祉的决策上。
管仲在处理问题时,坚持了自己的原则,不受他人的干扰,最终取得了成功。
这个故事还提醒我们,在面对困难和选择时,我们应该坚持诚信的原则,为了更大的利益和长远的发展而努力。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之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
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 。
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民大说,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