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教育格言_王守仁的教育小故事
1、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2、责善朋友之道,然须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爱,致其婉曲,使彼闻之而可从,绎之而可改,有所感而无所怒,乃为善耳。
3、孔子者乎?
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4、夫学贵得之于心。
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
5、立志用功,如种树然。
方其根芽,犹未有干。
及其有干,尚未有枝。
枝而后叶。个后花实。
初种根时,只管栽培灌溉。
勿作枝想。
勿作叶想。
勿作花想。
勿作实想。
悬想何益?
但不忘裁培之功怕、没有枝叶花宝。
王阳明关于教育的名言主要有:“知行合一”、“教育者,国之栋梁也”、“人才为国家之根本,而教育为根本之本”、“因材施教”和“教学相长”等。这些名言至今仍具有很高的指导意义,对我国教育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志不立,如无舵这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王阳明
1. 凡讦人之短,攻发人之阴私,以估直者,皆不可以言责善。——王守仁《教条示龙场诸生》
凡是攻击别人的过失,揭发别人的阴私,以换取正直名声的,都不能说是帮助他人为善。
2.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传习录》
种子树木,一定要将树木的根系培植好。修养自身的道德,就应当先培养好自己的心性。
3. 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明·王守仁《传习录》
传授弟子只是,不要去追求过多,而贵在能够精和熟。
4.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传习录》
知道是行动的开始,行动是理解的最终结果。知为指导的行才能行之有效,脱离知的行则是盲动。
5. 心明便是天理。
自己心里所想的就是真实的存在。这是一种唯心主义的观点。
6. 人以是而加诸我,凡攻我之失者,皆我师也,安可以不乐受而心感之乎!——王守仁《教条示龙场诸生》
我不会用这种方法去对付别人,但别人用这种法来对待我,攻击我的过失,都是我的老师,我有怎么能够不欣然接受,并且由衷的表式感激呢?
7. 因吾辈平日为事物纷拿,未知为己,欲以此补小学收放心一段工夫耳。——王阳明《与辰中诸生》
因为你们在平日收到了各种杂事的纷扰,不知道自己真正静心修行的功德,而想着用静坐去弥补始阶段的收敛放逸的工夫罢了。
8. 君子之所谓敬畏者,非有所恐惧忧患之谓也,乃戒慎不睹,恐惧不闻之谓耳。
君子所说的“敬畏”,并不是内心有恐惧和忧患,古代圣贤所说见不到人的地方,也应当能够自觉的修养德行,而不放荡不羁,而时刻保持戒慎恐惧之心。
9. 诚意只是循天理。虽是循天理,亦着不得一分意。 ——王阳明
诚心实意只需遵循天理,虽然遵循天理,也不要着一份情意。遵循自然而发展便是善,被外物所扰、掺杂私欲便是恶。
10. 率性是‘诚者’事。所谓‘自诚明,谓之性’也。 ——王阳明 《传习录》
1、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王阳明 《传习录》
2、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王守仁 《传习录》
3、 君自保重,我心送君三十里。 ——王守仁
4、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王阳明
5、 破山中之贼,易 破心中之贼,难 ——王阳明
6、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王守仁
7、 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王阳明
王守仁名言名句有:
“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
“心即理也。”
“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